给新生的信(1)——谈谈自主性与选择,以及适应初期的其它建议
【这是一篇2006年的旧文】
亲爱的组员们:
从到北大报到至今,已有三周;这三周,足以洗净你们对北大生活的幻想,转而将你们推到了大学的起跑线上。这个旅程,正如你们已预料到的,有着许多浪漫的幻想中始料未及的不适、焦虑甚至失落。不过时间这个公正的裁判,不会等你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时,你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旅程,尤其是这段将深远地影响未来四年的起步阶段。
这段起步的深远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你们的生活、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大学需要强烈的自主性,这首先体现在学习上。大学不会有老师逼着你上课、写作业,也不会有一月一次的小考,需要自己督促自己。大学学习的目的远非应付考试——尽管这也是必要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远比知识重要,没有思想的知识是可悲甚至可怕的。希望你们在低年级多思考一些基础的、本质的问题。对于理科生,例如数学严谨性之所依,公理体系的基础;对自然的根本认识,对学科研究方法的认识;科学史;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对于文科生,例如人类情感、心理、理性的本质、人类文明的本质、人类社会的本质、历史中得到的观念、社会现状等……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我们应当对我们所处的自然与社会,以及自己——包括人的本质与自己的个性——有所认识,这种认识首先是观念,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可能并非所有人最后都会从事以思考为主要形式的职业,而是进入到社会各系统中,但作为一名清醒的、自主的知识分子,这些应当永远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社会的文明应当由我们的思想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得在社会的消磨中变得圆滑、丧失自我,甚至美其名曰“适应社会”。
我强调发扬自我,是因为看到大学里许多同学实际上丢失了自我,变得不关心自己,不尊重自己。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所谓的不关心自己,一方面是指遇事不经过自己理性的分析与考虑,而是把处事权交给了社会意识。眼下校园里许多盛行的不良风气,我已经同你们说过,应当用心去抵抗。例如:占座、迟到、上课吃东西、上课手机不调静音、不守信等等。对于这些不道德,至少缺乏关怀精神的行为,不应当见怪不怪,而要首先思考这些行为究竟对不对、好不好,然后作出自主的判断。尽管身边的朋友们出于“合群”而做这些不良行为,还会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你,甚至认为你特立独行、做秀,这些都不应成为我们自主判断行事的阻碍。
不关心自己的另一个方面,对于我们元培学生尤其重要,这就是专业选择。我始终向你们强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所谓适合自己,一是自己喜欢,二是自己的性格特质确实适合;当然首要的是兴趣。那些把自己的选择标准置于社会评价上而非自我认识上的,就是不关心自我的表现。如果你们担心过分关注自我是否是自私的、不关心社会的表现,那么可以这么说:在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时,相应地社会也将有最大的能量;而这其中个人的最大能量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持久浓厚的兴趣。选择方向,应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应当尽量排斥社会观念的影响。自己内心深处喜欢什么,或许声音很微弱,但确实是可以听到的。你是否沉迷于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一个极限存在问题的证明或收敛性?对于看似显然的命题,是否总想从公理出发获得严密无懈可击的推论?在实验室中,为配制一种溶液而能够专心致志不厌其烦重复上百、上千遍?面对一个上千行的程序,你是否成迷于耐心找出其中一个字母的错误而使得程序顺畅运行?或者,你是否在荒山野岭为寻找一块化石或鉴别地质年代而乐此不疲?请记住这句话:只要你喜欢这个专业,它就永远不是冷门。不过你们现在遇到的烦恼在于,在没有作出完善的考虑时,就要被迫选第一学期的课程;而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固然是体制的不完善,但毕竟是一个选择权的归属。我想说的是:专业,以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远不是一周两周所能完成的,能在整个大学完成,已经非常不错。甚至,在大学毕业时,你们仍很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不过,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放弃对此的探索。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大学的一大任务是认识自我,甚至比专业学习更重要;况且,本科毕竟只是一个基础学习。大学是一个最大的试验场,允许失败;大学也是一个培养梦想的地方。因此,我想说的是:即使你们现在作出了课程的选择,也不要就此停止对自己的探索,在以后漫长而紧张的学习中始终尝试各种感兴趣的领域;另一方面履行一个“合格的人”的标准,在思想上去认识世界。我始终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而在思想上而非物质上认识世界,是人类达到自由唯一可行而且有价值的领域与途径。这样,你们就不会有现在这么深的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现在面对繁多的选择无从下手而驻足不前,你们眼下根据那些或许微弱的心声,跟着感觉走,边走边听,心声会越来越强,也会随着实践而越来越准确。或许,你们读了四年数学,到毕业时终于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和面对这种纯粹的思维世界,这其实是件非常可喜的事,因为你能够下决心放弃已经读了四年的专业,这说明你的心声多么强,能够作出这样的转换。元培的同学们在开学就要经受这样的考验,是非常深刻的。或许有的同学为选择感到厌烦甚至恐惧,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承担独自选择而带来的责任,这实在是一种怯懦的心理。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负责的人,怎么能够指望他/她去为别人、为社会负责?有的同学会向我抱怨,说:你看,那些医学部的学生们多好,不用做这么多选择,学习生活没有什么不确定,以后又做着治病救人这么有意义的工作!我回答说:你不是他们,你又怎么知道他们究竟怎么想呢?他们没有选择权,那才是真正的可悲呢!你只是看到了他们治病救人的伟大,这种伟大是社会赋予他们的,对他们而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许他/她根本不喜欢学医,或者,他/她有着粗心的毛病或缺乏临危不乱的素养,或者他/她的身体条件使得他/她不能承担这样重的劳务;如果他/她没有把治病救人看成崇高的事业,那学医对他/她又有什么好的呢?如果他/她自身认识到了其崇高,那么这些缺陷,难道不会反让他/她为自己无法履行这种崇高而感到愧疚与自责吗?
总之,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两个原则是:1、不要放弃对于选择的探索;2、选择中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尽量少受外界的干扰。
另外,对于当下适应初期,有一些建议:
1、 多泡图书馆。北大十分拥挤,图书馆是相对不错的自习环境。自习一定要保证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才能投入,保证效率。尤其对于文科生,需要大量阅读;注意:或许你们发现自己即使不读课外参考文献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获得一个比较体面的分数,但是,你在内功上已经输给别人了,以后你会为自己的肤浅与浅薄感到懊恼。对于理科生也是,或许你们需要读的东西不像文科生那么多,但是也要练“内功”,对理论体系作深刻的思考。对于现在的基础工具科目,要多做练习,多思考基础问题。
2、 阅读经典。在大学里一项首要的技能是辨别参考书的层次与质量。面对浩瀚书海,一定要选择经典。经典,往往比课本还重要,能给你更多的启示与认识。而且,不要指望把好书留到以后去读,要知道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一旦错过了一个时期所应该读的书,以后是不可能再回来补的,因为以后你还要看以后的经典。时间就是在不经意中流走。
3、 建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与体系结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一个科目,思考它在你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它之前之后的课程是什么?它是基础类的,还是前沿类的?它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性的?它给你提供知识,还是构建一个体系、培养一个观点?知识的堆积永远不可能成就你的认识,缺乏架构的材料,随时有混乱面临崩溃的危险。当然了,宏观构架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深刻认识之上,不存在纯粹抽象的空中楼阁。在学习的时候,要时时反思知识的本质,隐藏在背后的体系。
4、 合理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大学的丰富多彩,会让新生们眼花缭乱。你需要什么?社会工作经历?对于集体的投入?一个心仪体面的男孩/女孩实践对爱情的追求?社团里志同道合的朋友?种种这些,固然都是美好的东西,然而对于大学生,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成为多少人最后痛彻心肺的悔恨:学习!师姐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大学的本质在于阅读与思考。
5、 善于安排作息。熬夜终究不是合理的长久作息计划,如果还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的话,那就是身体。如果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在熄灯后无所事事和别人闲聊瞎逛一下到了一两点再去睡觉,那就更没有必要了。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和效率究竟到哪里去了。熄灯后就乖乖地钻到被窝里吧!另外,不要在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地方耽误太多时间,例如在一个数学的小细节上花上三个小时去考虑,这固然是数学之严谨,但也要考虑效率,去问问老师或同学。要统观全局。
6、 关注自己的心理。我曾说过:在大学你们将遇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困难。这并不是不相信你们的能力,而是说,面对困难也要善于向专业力量求助。这里我针对的是心理问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碰到心理不适时,刻意的压抑反会增加负性情绪的能量,适得其反。对此,我们应当敢于寻求专业帮助。不要有什么思想顾虑。我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询(当然是被咨询),其实带有心理保健性质。看心理医生,说明你有关心自我,保护自我的意识。最可悲的是那些自己身陷囹圄,却不懂得寻求帮助。
7、 想家但不恋家。女孩子尤其会想家,这种情绪会发展为恋家,甚至排斥身边的朋友,学习没有效率。孩子们,坚强一点!你们到异地求学,就要付出艰辛。你们总要出去闯一番天地,怎么能陷于这些情思不能自拔呢?相信我,当你真正迷恋并投入到一个领域,例如对于学科的深入思考,你获得的精神上的支持会使你的感情更容易受理性控制!
8、 关于爱情。以后与你们详谈。
赵智沉
2006-09-23
Leave a Reply